5月23日,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基地,木香彌漫。
一周前,固原市職業(yè)技術學校的學生在這里體驗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實踐課?!皞鹘y建筑講究‘榫卯相合’,不用一根釘子,卻能屹立百年。”工作臺前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馬振仁手持魯班鎖現場演示,學生們看得認真,聽得入神。
馬振仁與傳統建筑技藝結緣于1982年。當時,18歲的他拜師崔仁,學習傳統建筑營造技藝。鋸、斧、刨、鑿成了他最親密的伙伴,而大木作、榫卯、斗拱、彩畫等工藝,也在日復一日的錘煉中變得爐火純青。
“固原的傳統建筑屬于晉派,但經過百年的演變,已形成了獨特的西北風格?!瘪R振仁指著一座微縮模型介紹,“比如牌樓、城隍廟這類公共建筑,講究穩(wěn)重大氣?!彼氖种敢葡驍[放的窯洞模型:“窯洞、土房則更注重實用,西北地區(qū)風沙大、溫差大,所以我們的窯洞講究冬暖夏涼,土墻要厚實,門窗要嚴實?!?/p>
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已有120多年歷史。作為第三代傳承人,馬振仁在完整繼承前輩技藝的基礎上,積極推動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。
近年來,他帶領徒弟胡偉容等人深入各地,對傳統古建筑開展系統性的實地測量和資料收集工作。經過多年積累,基地現已收藏各類展品1500余件,涵蓋工具、構件、建筑模型等12大類。這些展品系統展示了從開工備料到建筑落成的完整營造過程,既包括六盤山區(qū)特色民俗建筑構件,也包含大型官式建筑復原模型,全面呈現了傳統建筑營造及木作技藝的精髓。
“斗拱是古建筑的‘關節(jié)’,過去工匠制作時全憑經驗,容易出錯?!瘪R振仁說,為此,他總結出一套斗拱制作口訣,讓復雜工藝變得可學可循。此外,他還改良了生土建筑的材料配比,使其更抗堿、耐久,為北方傳統民居的修繕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為了讓技藝真正“活”下去,馬振仁成立了寧夏大原古建筑文化藝術有限公司,并注冊品牌“大原古建”。他帶領村民參與古建修復,同時推動非遺進校園、進培訓機構,累計培訓5000多人。
在基地的陳列室里,從工具、構件到完整建筑模型,系統展示了傳統營建的整個過程。如今,這里已經被自治區(qū)文化和旅游廳評定為優(yōu)秀傳承基地,更成為學生、游客了解西北建筑文化的窗口。
“現在每周都有學校組織學生來參觀體驗,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的興趣超出預期?!瘪R振仁介紹,目前,基地已與多所院校建立長期合作,開發(fā)了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非遺體驗課程。為了傳承固原傳統建筑營造技藝,馬振仁還組織周邊村民參與技藝傳承,并將該項目引入院校和培訓機構。截至目前,已為在校學生和農民工提供免費培訓超過5000人次。
“傳承不是簡單的保存,而是要讓老手藝活在當下?!瘪R振仁表示,他計劃將傳統建筑元素融入現代文創(chuàng)產品開發(fā),同時繼續(xù)完善培訓體系,為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培養(yǎng)更多傳承人才。(記者 師 越 實習生 楊 愷)